普遍牙醫師都認同~孩子看牙醫的情緒狀態其實也反應了家長教養孩子的態度,和孩子是否為特殊兒童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而且的確有很多的人認為嬰幼兒口腔問題和未來換牙沒有關係,所以換牙之前不需要做牙齒保健...
小孩何時該開始看牙醫?
很多家長都認為乳牙只是牙齒生長的一個過程,卻不知道乳牙長的好不好關乎到恆齒的發展,尤其乳牙的蛀牙速度遠比恆齒來的快,更是需要細心地愛護。要擁有健康的乳牙除了要有好的飲食與清潔習慣外,定期檢查也是相當重要的,大部分的家長都只在孩子牙痛或口腔不舒服時才帶孩子看牙醫,但此時牙齒往往都已經出了問題,說帶小孩看牙醫代表家長對孩子口腔健康的重視,許多家長因為沒有這樣的概念,加上錯誤的餵養方式,加速了嬰幼兒早期蛀牙。一般來說開始帶孩子看牙的最佳時機應該是寶寶長出上顎門齒約半年後,早期看牙的目的主要是在預防,醫師除了檢視寶寶牙齒的健康情況,一旦發現寶寶的牙齒有任何問題,也會立刻介入控制或治療。況且讓孩子早點習慣看牙醫,也可以避免日後對看牙的恐懼。
寶寶的第一顆牙
寶寶的第一顆牙應該在什麼時候長出?大部分的寶寶約在6~8個月左右會長出第一顆牙,但每個小孩的體質、生長速度與狀況都不盡相同,因此牙齒的生長時間也有所差異,有的孩子甚至到了1歲才長第一顆牙,都仍算正常範圍內,家長不需過度擔心。整個乳牙發育過程約在2.5~3歲左右完成,如果寶寶長牙的時間比正常情況延遲得多,那麼家長就要向專業牙醫師諮詢,因為不少基因異常或罕見的疾病,病徵也包含牙齒發育遲緩。
營養品補充多多益善?
在孩子長牙的過程中,不少家長會有「孩子牙齒發育慢是缺乏鈣造成」的錯誤觀念,認為孩子牙齒長得慢就拼命幫他補充鈣質等營養,其實鈣的攝取多寡與牙齒的生長速度並沒有太大的關係,長牙快慢是與發育年齡較有關。要讓孩子的齒質較好除了補充含鈣的營養品,氟化物對牙齒保健有不錯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適量的氟會讓牙齒較不易蛀牙,但若長期過量攝取,可能會導致慢性氟中毒,因此氟化物必須在專業醫師的建議下適量攝取。有些特定食物中也富含氟化物,如茶葉、芋頭、乾製海鮮等,家長們也可以讓孩子藉由食物補充該營養。
嬰幼兒常見牙齒問題
孩子開始長牙後,就應該開始做口腔清潔工作。嬰幼兒常見的口腔問題包括奶瓶性齲齒、牙齦炎、病毒性口腔炎等,其中又以奶瓶性齲齒較難處理,發生原因主要是不當的餵養方式造成,很多家長會讓寶寶含著奶瓶或是媽媽的乳房入睡,但寶寶入睡後,唾液的分泌與吞嚥動作會減少,容易造成留在口腔中乳汁的糖與細菌產生作用,因而形成齲齒。牙齦炎主要是因為清潔不周由牙菌斑堆積造成,牙齦炎主要症狀為牙齦紅腫充血,主動或刷牙時局部牙齦流血。牙齦炎治療方法很簡單就是刷乾淨就可不藥而癒。病毒性口腔炎則為病毒感染引起,孩子一開始可能會發燒或其他感冒症狀如食慾不振等,之後家長會發現在幫寶寶清潔牙齒時一碰到就流血,或孩子在喝奶或吃東西時出血,接下來口腔會發出臭味,病毒性口腔炎大約兩週後會自動痊癒,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多休息、多喝水、清柔地清潔牙齒。
牙齒的健康問題通常是預防勝於治療,因此為避免發生奶瓶性齲齒,家長要培養寶寶良好的飲食習慣,不要讓孩子含著奶瓶或媽媽的乳房入睡,此外要避免在寶寶的奶嘴或奶瓶中加入太多含糖分的東西,最重要的是要養成每天清潔牙齒的習慣。
乳牙影響恆齒的生長
有些父母認為,乳齒總有一天會脫落,被恆齒取替,所以沒有必要往牙醫處檢查;就算孩子有蛀牙,只要不喊痛,就不打緊。事實上,嚴重蛀牙引致牙痛,令孩子在吃東西時不敢咬,怕食物塞進蛀洞中,而導致食慾不振,甚至影響睡眠。過早喪失乳齒,不但引起孩子的自卑心理,不敢露齒而笑,更會影響發音的準確。
因為牙齒天生有向前移的傾向,若乳齒過早拔掉或蛀掉,後面的牙齒就會向前移, 到恆齒長出時,因沒有足夠的空間發展,導致牙齒排列擁擠及不齊。定期往牙醫作檢查,以上的問題便可以盡早避免。
蛀牙是小朋友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雖然沒有立即的危險,卻對孩子的成長有影響,所以從小開始,就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對此乳牙的主要功能除了咀嚼食物、發音以及美觀外,最重要的是替恆齒「佔位置」,乳牙生長狀況不僅影響寶寶的臉型、發音功能,對於恆齒是否能正常發育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乳牙最大的功能就是維護恆齒生長的空間,如果寶寶的乳牙在早期因為蛀牙、受傷或其他因素導致脫牙,容易使得附近的牙齒產生推擠、傾斜,破壞了乳牙的維護功能,則可能造成恆齒無法順利長出或排列不整齊等情況。
如果爸爸媽媽們可以在小朋友學齡前就教導他預防的觀念,培養孩子正確的保健習慣,讓孩子的牙齒在乳牙時期就能健康發育,不僅能讓恆齒長的更好,也可以減少日後需要矯正的機會。
小朋友的牙齒保健,可以分為三期:
第一個時期是0歲到3歲
也就是出生之後到幼稚園的年齡,這個時候的孩子任何事情都得要依賴父母,所以孩子的口腔衛生,全要靠父母親幫忙維持。
雖然嬰兒剛在出生到6個月之間並沒有牙齒,但是也需要保持口腔清潔。在餵過母乳或牛奶之後,最好用紗布擦拭或是用橡膠做成的牙刷套在食指上,清潔上下牙床及黏膜。特別要注意的是「奶瓶性蛀牙」,避免讓孩子長時期含著奶瓶睡覺或是在睡前喝牛奶。而嚴重的奶瓶性蛀牙會引起牙齒疼痛,造成飲食攝取困難,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外觀及發音,甚至會造成將來的齒列不整。所以一定不能大意。
第二時期是3歲到6歲
從幼稚園到上小學以前。這個時期的孩子,幾乎都還是乳牙,沒有長新的牙齒。但是已經可以開始教孩子如何刷牙了。原則是,在孩子會拿穩湯匙的時候,就可以開始逐步訓練他們刷牙,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第三時期是從6歲到12歲
國小的階段。雖然在學校已經有級任導師、校護及牙科醫師篩檢,但是最主要還是要靠父母親的關心,才能讓孩子保持「零蛀牙」。
通常6歲到12歲也是孩子換牙期,從乳牙換成恆牙的時期。有些父母親認為,反正乳牙會換掉,蛀掉也沒有什麼關係。其實,乳牙和恆牙一樣重要,不但要先照顧好乳牙,才會有好的恆牙;而且口腔衛生的習慣也是要從小培養。
有的小朋友會有齒列不正的問題。有可能是因為遺傳因素造成,像是牙齒與牙床骨骼大小比例不佳,或上下顎骨相對關係不良。另外,也可能受環境因素的影響。例如有的孩子會因為不良的口腔習慣像是吸手指頭、吸奶嘴等等,造成口腔變形,必須求助牙醫師矯治。還有的孩子因為乳牙太早掉,或是換牙的順序混亂,使得恆牙長出的空間不足,造成齒列不整。
齒列不正的孩子更容易罹患蛀牙,或牙周病,而且會造成顳顎關節障礙、咀嚼功能不佳,也會影響臉部外觀及發音,所以一定要做矯正治療。小朋友比較好動,有時候也可能因為意外造成牙齒外傷。
如果是6歲之前,因為牙齒的支持組織還沒有成熟,所以外傷時常會造成乳牙整個掉出來或是搖搖晃晃,必須盡快請牙醫師檢查恆牙的發育有沒有受到影響。至於7歲以後的孩子如果發生前牙外傷,可能撞傷的就是恆牙,所以要特別慎重處理。
當孩子發生牙齒外傷的時候,如果是牙齒整顆掉出來,應該盡快把牙齒找到,不要觸摸到牙根的部分,稍微用清水沖一下,再把牙齒塞回到缺口中。如果不確定位置是不是正確,可以把牙齒浸泡在冰牛奶或是生理食鹽水中,盡快去看牙醫,把它固定好。
為什會蛀牙呢?齲齒就是我們俗稱的蛀牙,它的罪魁禍首就是牙菌斑。牙菌斑是由口腔內的細菌、食物和口水混合再加上細菌的作用所構成的。有時我們用指甲摳牙齒表面會摳出白色的牙垢,其實這就是牙菌斑。牙菌斑中的細菌會將食物中的糖類發酵使其產生酸,這「酸」就會腐蝕牙齒,使牙齒脫鈣而形成蛀洞。那要如何預防齲齒?有些小朋友會說:我天天都有刷牙,為什麼還會蛀牙?刷牙的目的在於減少食物殘留在牙齒表面的時間並且把牙菌移除掉,太小的孩子手腕的靈活度並不是很好,無法將牙菌斑完全移除,因此爸爸媽媽在預防齲齒上就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當小朋友自己刷完牙後,要請父母親再幫忙刷一遍。一般來說,幼兒的乳牙兼具咀嚼、發音、美觀,以及維持恆牙萌出空間的功能,父母如果能經常注意幼兒乳牙生長情形,並引導幼兒正確的刷牙方法,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就可以避免自己的孩子發生蛀牙或其他的缺憾。
父母如何為幼兒刷牙呢?以下有幾點原則可供參考:
1. 選擇牙刷:幫助幼兒選擇牙刷時,牙刷頭的長度,最好相當於四顆門牙的寬度為宜;牙刷的軟硬度,則以不刷痛孩童牙肉為原則。
2. 牙膏:輔助太小的嬰幼兒刷牙時,如果使用牙膏,容易使幼兒一直吐牙膏,或是吃進牙膏,也會增長刷牙的時間,引起不耐煩的情緒。因此,當孩子不會將漱口水吞下時,即可使用 牙膏且選用含氟牙膏 。
3. 刷牙姿勢:讓幼兒躺在自己的大腿或小腹上,並記得將孩童頭部往左或右偏 4 5 °角,以防止孩童口水哽在喉頭。讓小孩牙齒微開,大人持牙刷清潔牙齒側面,刷毛45度貼著牙齒側面及牙齦。口腔的每一個區域,應輕刷1 5至2 0下,牙齦與牙齒交接的位置是刷牙的重點。
4. 刷牙力量:幫幼兒刷牙時力量要適中,如過於用力將使孩子因疼痛而逃避刷牙;並且要持牙刷與牙面切線方向前後短距離刷動、震動。
5. 寓教於樂:剛開始替幼兒刷牙時,不要強求刷乾淨,先讓他習慣刷牙的姿勢動作,再逐漸要求刷乾淨 。
除此之外,刷牙的時間也很重要。睡覺時因為口水變少,口腔內自清作用降低,所以睡前一定要刷牙,另外三餐飯後刷牙也可降低蛀牙率。其實養成吃完東西後刷牙的習慣比刷得乾不乾淨來得重要,而且有良好的飲食習慣有時比刷牙更重要。現在的孩子很喜愛吃甜食、炸雞、可樂,這都會影響口腔的衛生,增加蛀牙的發生,也有些孩子會含著奶瓶入睡,這種不良的習慣更會造成奶瓶性齲齒。其他如吸吮嘴唇或咬指甲等不良口腔習慣,也都容易造成咬合不正,影響以後的語言發展及美觀。